查看原文
其他

腾讯《数字长城》火了,数字文博能否走出可玩性、商业化困境?| 公益观察

西西弗 剁椒TMT 2022-09-13
作者|西西弗


编者按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和新经济公司迈出了公益的步伐,与传统行业不同,新经济企业的“公益之路”,折射出行业对于公益这件事的全新理解。


即日起,我们推出【公益观察】栏目,聚焦新经济企业在公益领域的创新之举,关注他们如何让公益的初心落地生根,如何将公益与当代科技、艺术、潮流相结合,如何唤起周围人的公益心,让公益之举产生最大的社会价值,如何搭建公益体系,让公益事业可持续运转。


如何做公益,是学问,也是艺术。


2002年,Levis才十几岁,爸妈带他来到长江三峡景区,感受唐诗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第二年,三峡工程开始蓄水,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提到的场景成为Levis永远的回忆。

如今,30多岁的Levis成为国内一家顶级视效公司的高管,一直从事数字艺术工作的他感叹到,如果当时的技术能有现在这么发达就好了,那就能把三峡复刻一个1比1的数字版本保留下来。“当时三峡两岸除了猿声,还有很多橘子树,现在让人们想象那首唐诗里的场景,是完全体会不到的。”

也许在5年前,高精度1比1还原一座宏伟的建筑文物还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最近《数字长城》的问世,打破了这一局面。

这个项目去年8月由腾讯发起,今年6月正式命名为《数字长城》,它将长达1公里的喜峰口潘家口段长城搬到手机中,变成了用户可以从任意角度观看,边看边游的小游戏。

不同于一般的3D立体交互视频,为了打造更加沉浸式的体验,腾讯采集了超过5万张素材,生成了超过10亿面片的超拟真数字模型,通过游戏技术以毫米级精度实现了对长城的复刻。

在业内人士看来,《数字长城》项目中用到的技术并不新鲜,但是,同样的技术能在大型文物保护中实现真正的落地是非常不容易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是腾讯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协会协助下做的一个公益项目。据了解,腾讯IEG事业群为此投入数十人团队,花费了半年多时间。

事实上,国内很多博物馆以及文物保护单位都在尝试数字化文物保护的路子。

但《数字长城》项目推出后,也再次引发了关于数字文物保护的大讨论:数字文物保护到底应该坚持1比1复刻,还是应该更倾向于交互、沉浸式的数字艺术创作?

数字文物保护是“不得已而为之”

2018 年,一场大火让巴西国家博物馆内约 2000 万件文物90%被烧毁,这其中包括美洲最早的人类头骨。直到2021年底,巴西政府才展开艰难的修复工作。

巴西博物馆大火

而在2019年,同样是遭遇火灾,巴黎圣母院高达 93 米的尖塔坍塌,屋顶被大面积摧毁,许多艺术品被困于教堂内。

全球知名博物馆连续遭受黑天鹅破坏事件,让各国都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其中,法国育碧游戏公司的一个细节让文物保护单位灵光乍现。

2014年,在制作动作冒险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时,育碧花两年时间考察扫描巴黎圣母院,通过精确到毫米的数字化重塑,在游戏中精准复原这栋古建筑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样子。游戏中,玩家可以在1:1数字建模的巴黎圣母院场景内探险。

《刺客信条:大革命》游戏中巴黎圣母院部分场景

据了解,在后来巴黎圣母院的修缮中,育碧公司只捐赠了一笔钱,并没有将之前的扫描数据公布。但这件事情无疑加速了全球数字文物保护的进程。

站在数字文物保护技术公司的角度,孪生的数字文物可以用“不得已而为之”和“锦上添花”来形容。毕竟,文物保护的核心还是保护文物的物理本体,而不是数字化。

但如果没有数字化,休说是人为破坏,很多文物在自然条件下就会慢慢消失,毕竟,风吹日晒、雨淋,甚至空气的湿度、温度以及闪光灯的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而数字化保护,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比如,兵马俑刚刚出土的时候是有颜色的,但是在空气的侵蚀下,颜料会迅速脱落,很多彩俑都变得灰头土脸,而数字化能在展现刚出土的兵马俑色彩情况。

另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是敦煌莫高窟。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石窟本体已经十分脆弱。一些保存完好的洞窟内,彩色画像氧化后,颜色慢慢变淡,甚至有些石窟已经被封闭,不再对参观游客开放。

为了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作品永久保留下来,很多文物保护专家和机构都参与到了敦煌的数字保护中。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多年前就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并将其付诸行动。

后来,腾讯也参与到了敦煌的数字化保护中。比如,腾讯公益基金会定向捐赠了包括敦煌莫高窟427窟,第145窟和第138窟的数字化。

2018年,腾讯《王者荣耀》连续推出了三款敦煌主题皮肤。其中,「遇见飞天」还原了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风采;「遇见神鹿」用贴合年轻人喜好的方式重新演绎了九色鹿舍己为人的故事;「遇见胡旋」则在舞蹈画面中展现了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的盛唐文化和丝路精神。

从这个角度看,数字孪生其实是一种精神传承,用视觉艺术还原,让用户能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看完后唤起大家的保护意识,也是保护文物的一种方式。

“将文物进行数字化的好处是,能够借助时间轴或者是碳元素的分析,来探测文物当时真正的颜色。它能够还原到一两千年之前那个最美妙的颜色,而且能够复原100%。”一位数字化方面的专家表示。

而此次的《数字长城》项目对于长城本体的保护来说,更多起到的是“宣传”作用。

在国内的文物中,长城被视为是中华民族历史和精神的符号,是中华民族自我认知的支柱,也是中华文化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但大多数长城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长城段落,位于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山区、戈壁、草原等区域,常年遭受自然风化侵蚀,濒临倒塌而无人修缮。

部分长城破坏严重

更多地方的长城在旅游开发、城镇化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产生活和不当干预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为此,腾讯先后投入3500万资金用于长城的修缮和数字化保护。《数字长城》也是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产物。

无限还原真实和数字艺术创作,
哪个更重要?

在《数字长城》的项目中,对长城进行了1比1高精度毫米级别的还原。用户不但能够漫步长城上,体验到早晨、中午、黄昏的不同景致变化,还可以通过考古清理、砌筑、勾缝等互动环节学习相关的长城保护知识。

体验过《数字长城》后就能体会到,仅仅在手机上看长城也能给人带来震撼。不过。在数字文物保护领域,是否对文物进行1比1贴近历史真迹的还原,还是在数字孪生产品中加入更多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固定标准。

“数字文物在100%复原后,可能用户感受不到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失重感。因为它还原的是文物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前的状态。比如如果将圆明园全部用数字复刻出来,那就是一件很棒的事,它修补了残缺的美。但却没有了那种让人铭记历史的厚重感。从这个角度看,到底是应该保留文物残缺的美,还是100%复刻,需要看文物保护的目的是什么。”上述数字文物保护专家表示。

除了文物保护目的的不同以外,文物修缮者所站的高度不同,不同细节的技术处理,也会导致数字文物修复的结果不同。

国内一家文物数字藏品的公司CEO表示,跟国家博物馆合作的时候,他们会要求做文物数字孪生所使用的技术,在未来10年内都要经得住迭代和考验,而跟台北博物馆和其他省级博物馆合作的时候,就没有这样高的要求,甚至很地级市博物馆可能都没有数字保护这样意识和理念。


“即便是同一件文物,早上9点和下午4点看,它折射出的光线,跟周围环境融合产生的光效和光感也是不一样的。还有其他很多细节,比如材质的精准度如何,肉眼能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等。现场人勘探完之后,回来都是要做人工加工的。”

从这个层面说,数字文物是没办法统一制作标准的,也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文物复原。

数字文物的不同制作水准也跟制作经费有关。比如从4K到8K的渲染成本,并不是两倍的关系,而是将近N倍的成本。而现在如何能做到8K的标准,一方面是如何满足用户在设备端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如何降低8K的制作成本。

“未来10年,技术要求可能变成16k标准了,能做出来的细节更多,可以无限倍放大,需要看到大理石表面纹路的清晰度,来判断年代、真伪。比如,可以通过长城一块城砖的纹理和纹路来判断它是哪个年代的。”一家文物保护数据库的首席专家表示。

为了追求观赏感和沉浸感,《数字长城》做成了手机云游戏的方式。这跟用户的观赏载体有关,也跟腾讯的游戏背景有关。如果载体不是手机,而是将长城做成TEAMLAB那种沉浸式展览的方式,用户体验可能会更加震撼,但传播力度势必远不如前。

《数字长城》中的蝴蝶

“可能随着行业发展,国家会推出相应的标准,什么叫国家文物资产,什么叫艺术创作资产,二者还是要有区分的。区分的标准在于做什么用,是做历史留存,做文物复原,还是做二次创作。”上述文物数字藏品公司的CEO表示。

在视觉公司的专业人士看来,数字文物保护第一个层面首先是艺术,而不是历史文物本身,因此,也很难说它是否完全遵循了历史,或者是1比1的要求。“做数字文物保护的人并不是历史文物学家,而是艺术创作者。而数字文物保护实质上相当于是一种二次创作。”

那么,如何将数字文物做的更加吸引人?

其中,与文物相关的人物故事是核心。当数字文物仅仅描述文物的时候,就少了一点历史意味,而当数字文物与人文故事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有更好的理解度。

“比如数字化的故宫,如果里面没有跟人结合,用户看到的是砖房瓦的结构。但如果里面有一个讲解人员跟你说,凌晨五点钟,皇帝要怎么样,妃子要怎么样,文官武官要怎么做,就会生动很多。所以,在做数字化的过程中,还原人文,这才是更重要的。”上述数字文物保护专家表示。

因此,数字文物保护,是更倾向与还原历史复刻,还是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这个还是要看文物部门的目的,一般有两种,一是要让历史遗留得到更好的保护;二是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历史建筑,得到传承。

数字文保的未来是商业化?

《数字长城》的项目一上线,就得到了行业内的极大关注。业内人士讨论的点在于,腾讯在纯做公益。因为这个项目所投入的资金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虽然需要复刻的长城长度仅有一公里,但前期的数据采集量已经非常庞大。

其次,在素材齐备基础上,对于真实场景的还原需要依靠虚幻5游戏引擎的强大能力。一方面,虚幻5游戏引擎的Nanite和Lumen技术实现了数字长城从早晨到傍晚的动态光照效果。Nanite能够支撑处理长城多达10亿+面的资产。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技术并不新鲜,但是10亿面以上的建模对运算要求比较高,成本也比较高。技术门槛只是其中之一,还得有支付得起项目成本的企业。腾讯恰好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由于是一项公益项目,数字长城背后也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文物局的支持,社会上任何一个企业没有能力在长城沿线完成这么高精度的测绘。文物保护,是个全民共建的事业,但主体肯定不是老百姓和企业。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可能去长城飞个无人机都飞不起来。”上述文物保护数据库首席专家表示。

说到底,文物保护,还是体制问题。数字长城的项目,是监管机构充分授权,腾讯出钱出力才能实现的。如果单纯看技术的话,很多在旅游产业早就实现了,但文物保护是事业,而不是完全的产业。

“事业单位全线目标都不是营收,因此,用新技术创新发展的动力不够。对比景区来说,每个景区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游客到场,但是没有一个博物馆在挖掘文物和展览价值上这么用力,这就是事业和产业的区别。文博体系整体运作都比较封闭,社会化力量参与难度太大。”在上述文物保护数据库首席专家表示。

但想要撬动社会化力量,最终可能还是要回归到商业化上来。毕竟,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像腾讯一样能拿出这么多的人力和资源做数字文物保护的公益项目,可能很多小公司一年的营收都达不到这个数字。

“未来,数字文物保护的市场化才是大趋势。以前文保单位用户数字化的资金大多自来国家拨款,重点用于文物的物理保护,分在数字化方面的资金本来就少。以后有能力的公司可以做出更有吸引力的数字文保产品,然后跟文保单位进行分账。”一位虚拟资产公司高管表示。

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数字文物保护产品不需要做到画质和交互各方面都一流,只要在可控的成本预算内做到最好就可以。

“如果做到一流的话,可能商业化回报率会有问题,依然没办法持续。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像最近的新东方卖货一样,把知识和产品叠加在一起,让用户欣赏数字文物的同时,愿意付费,也愿意传播。这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卖产品,但实际上最终还是卖产品。”上述虚拟资产公司高管表示。

就连文物本身也是人为按照不同文物价值做了产品划分。比如,为什么普通人用的东西,没有皇帝用的东西文物价值那么大?就是因为,人把客观性的东西,把文物按照不同的使用价值和文物价值进行了分类。

也就是说,历史文物也是一种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数字文保商业化是大趋势。


话题互动

你怎么看待对数字文物的保护?
*我们将在留言区中选取一条优质留言送出神秘礼品,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剁主建群啦!扫下方二维码添加运营人员,备注公司-姓名-职位便可入群获取一手资讯,还有剁主准备的专属小福利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